English

排戏给谁看?

1998-03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

一段时间,大小剧团纷纷投排大型剧目,纷纷晋京奔奖而来。然而,晋京获奖之后,耗资巨大的剧目往往束之高阁。大厂评剧团与此不同。他们清楚一个问题——

排戏当然是为演出,演出当然是给观众看,这还用问吗?然而在现今的许多戏剧团,这个似乎不算问题的问题,却真的成了个问题。

每年在北京戏剧舞台上都能看到不少地方剧团的新戏,而且其中不乏优秀之作。且不说这些戏的编剧、导演、演员甚至舞美、灯光都是以该团最强阵容出现,有的还从别处特邀了腕级人物助阵,也不说晋京演出所需的费用,仅从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场面庞大、制作精良的表象,就可以想见耗资一定小不了。据了解,这些戏通常要花十几万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。这么大的投资一般的地方剧团是很难独自承担的,因而大多是由当地主管部门给的,有的还是省里拨的款。剧团或主管部门何以愿意花如此多的钱来排一出戏呢?记者曾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们提出过这个问题,回答一般都是:力求精品,争取获奖。应该说,他们的这种想法无可非议。获了大奖就是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,是对剧目的艺术水准的一种认可,当然不可忽视;同时,剧目获了奖,不仅仅是剧团的光荣,也是当地文化事业的成绩,就会相应地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,为今后发展开拓了道路。一时间,你好、我好、他也好。于是乎,大大小小的剧团纷纷投排大型剧目,纷纷晋京奔奖而来。然而,获奖之后,晋京之后,耗资如此巨大的剧目,却往往被束之高阁,连剧团所在地的观众都很难欣赏到这些新戏。探其究竟,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:这些剧目“型号”太大。慢说深入基层,就连更换演出场地也有困难,所费资金往往会超过演出收入,故而演一场赔一场的现象屡见不鲜。而这种“赔钱赚吆喝”的买卖又有几家能长期做呢?于是,观众们仍然没有新戏看,剧团仍然没有新的卖点,戏剧舞台仍然不景气。百姓们说:戏为获奖排,获奖就拆台,劳民又伤财。

排戏给谁看?这其实就是如何看待获奖与市场的问题。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的“三为主”道路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———排戏给农民看。他们确定了自己的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,而其他两个“为主”也是以此为基点的:队伍以小型为主,是为了便于走村串乡为农民演出;剧目以现代戏为主,是因为农民爱看。大厂评剧团创作演出的戏,也曾获过各种奖项,但没有一台是为获奖而排的,都是已经演出了几十场或上百场后才被推荐去参评争奖的。比如《水墙》一剧就是已演了三四十场后才参加了河北省戏剧节,继而被推荐晋京参赛,并获得全国“五个一工程”奖和“中国曹禺戏剧奖”的。当初晋京时,因原戏布景、灯光等设计都是为下乡演出制作的,不适合剧场演出,得重做,而这需要好几万元。他们想:仅仅为晋京争个奖就花这么多钱,不值得。所以决定弃权不参加了。后来经有关部门协调,他们在京郊农村演出,并把专家评委请到乡下和农民一起看戏。那天的演出成功极了。他们开创了我国戏剧史上剧团晋京不进城的先例。值得一提的是,大厂评剧团排演的所有剧目,从未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,都是研究好了市场,选准了题材,自筹资金创作,然后推向广阔的农村市场。由于剧目的全部投资都是自己的,所以处处精打细算。他们说:“我们的经济账是:一分的投入十倍的回报,决不做赔本的创作演出。”故而,本钱很快就能收回来。如《水墙》一剧该团投资了16万元,第一个月下乡演出就收回了所有投资。仅这一台戏,迄今已为该团创利润一百多万元。排戏,挣了钱,再排新戏,再挣钱,如此就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。实践证明大厂评剧团的作法是成功的。

大厂评剧团之所以让自己的剧目“先热基层、后热上层,先红农家、后红专家”,宁愿不得奖也不放弃为农民演出,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排戏是给谁看,知道排戏不仅要有获奖意识,更要有市场意识。正如他们所说:能获奖又能经常演出并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才是好剧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